“连差评都是假的!”
2日凌晨,环球时报发布的这则消息在几个钟头后迅速登陆新浪微博榜首,引发网友热议。
实际上,“刷单”早已成为电商领域众所周知的“潜规则”,且在电商领域横行多年。以往每到双十一或618等电商大型促销活动之际,都会爆出一批“刷单”的新闻。
这次之所以震惊网友,源于“差评”都是假的。“差评都是假的”是个细思极恐的问题,这意味着商家有意构建一个有优有劣多层级评论且“门庭若市”的火爆生意现场,也意味着店家能“花了很大力气,花了很长的篇幅在处理”差评,更意味着欺骗了更多买家损坏了更多人的利益。
一段时间以来,电商因平台的特殊性,不得不以“评价获取的口碑”来建立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。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商家在林立的网店脱颖而出的难度越来越高。于是,一些店家打起了刷单的“坏主意”。为了给买家留下好印象,通过“刷好评”的方式获取买家的信任,以此提高销量。不少商家因此获利,甚至成为电商平台领域的佼佼者,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效应渐显。
不过,随着买方越来越“精明”,当然,这种精明是数次经验教训后的自我保护,无一例外的好评很容易引起买家怀疑,于此,恰当又不对商品造成较大“伤害”的差评开始出现在评价页面,同时通过对差评及时有效的处理,还能获得一波“好感”,简直无利而不往。
从“刷好评”到“好评、差评都刷”,可见商家为了“以假乱真”,已无所不用其极。不得不说,商家为此颇费心机地下百般功夫,简直是行业领域的“先锋”。
可笑的是,这功夫仅仅打造一个虚假的“空中楼阁”,用不了多久就“幻灭”。
假象再真,也是假的。它经不起时间“推敲”,更经不起一批批顾客“质问”。翻阅搜索引擎提问,众多“某某网店靠谱吗?”之类的问题也证明,此类费尽心思的做法,并不见得能得到卖家的认可,反而浪费时间、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打造出一个假的“真像”,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,一点都不环保。如若把这精力用在产品优化上,自然能得到买家的支持和喜爱。所以,此种行为就如众所周知的寓言——南辕北辙一样,力用错了方向,只会离“目标”越来越远。“刷单”商家,你的时间还有多少?
可怕的是,刷单已触犯法律,在违法地带行走,必然自掘坟墓。
商家花钱雇人刷评论,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,违反了自愿、平等、公平、诚信原则。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和反对刷单行为。早在2017年,“90后”刷单组织者李某因创建网站在电商平台有偿为商家刷单炒信,非法获利90余万,被以非法经营罪判处五年六个月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90万元。这是全国“刷单入刑”第一案。如果说“刷单入刑”第一案还不能起到震慑作用的话,那么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则对此行为,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惩罚。
新出台的《电子商务法》明确,电子商务经营者“不得以虚构交易、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,欺骗、误导消费者”。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也规定,经营者采用刷单、炒信等方式,帮助自己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,“情节严重的,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,可以吊销营业执照”等。那么,“刷单”商家及相关人员,在违法地带行走,你一点都不害怕吗?
可恨的是,刷单打破了商家与顾客建立起来的信任,严重破坏了电商领域生态。
信任建立很难,毁灭却很容易。刷单刷出来的好评、差评,构建的假象,最终会引发电商领域的信任危机。去年爆出的“马蜂窝用户点评造假”事件还犹在眼前,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还未散去,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还在。如今又爆出的“假差评”,已经让顾客带着“有色眼镜”审视各大电商平台,以“疑虑之心”进行谨慎交易,部分逐步回暖的实体商店,或许也说明电商领域信任危机到了极限。如若不及时整治,将会给电商领域带来巨大的灾难,严重破坏电商生态。如是,“刷单”商家,你的良心不会痛吗?